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——
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,都是在比较中显示它们各自的特征的。如果我们将这种事物的辩证法运用于观察,把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归类进行比较,那么就比较容易捕捉到它们的特征——因为有的事物孤立地去观察还看不出它的特征,一旦同其他事物作比较,则能显现出它的个性特征来。
(相关资料图)
郁达夫有一篇散文叫《故都的秋》,写北京的秋色,时时与江南的秋作比较:
秋天,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,总是好的;可是啊,北国的秋,却特别地来得清,来得静,来得悲凉。……
江南,秋当然也是有的,但草木雕得慢,空气来得润,天的颜色显得淡,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;……秋的味,秋的色,秋的意境与姿态,总看不饱,尝不透,赏玩不到十足。
秋蝉的衰弱的残声,更是北国的特产,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,屋子又低,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,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。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。……
还有秋雨哩,北方的秋雨,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,下得有味,下得更像样。
南国之秋,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,比如甘四桥的明月,钱塘江的秋潮,普陀山的凉雾,荔枝湾的残荷等等,可是色彩不浓,回味不永。比起北国的秋来,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,稀饭之与馍馍,鲈鱼之与大蟹,黄犬之与骆驼。
朱自清为写温州瑞安梅雨潭水的“绿”(《温州的踪迹·绿》,也以各种景物的“绿”作比较:
这平铺着、厚积着的绿,着实可爱。……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,脱不了鹅黄的底子,似乎太淡了。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“绿壁”,丛迭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,那又似乎太浓了,其余呢,西湖的波太明了,秦淮河的又太暗了。可爱的,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?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?大约潭是很深的,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;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,这才这般的鲜润呀。……
王汶石的《新结识的伙伴》,像狮子般爽直、泼辣的张腊月与文静、寡言的吴淑贞放在一起比较,便更显出张腊月之“泼”、吴淑贞之“文”。
其他如美与丑、善与恶的比较那就更多了。
上面举的这些例子,实际上是对比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。我们完全可以推论出,这些作家在写作前的观察阶段是经过比较的。郁达夫如果没有对故都的秋和南方的秋进行比较观察和联想,岂能体会出故都浓重的秋味?朱自清若未见过北京什刹海的绿杨、杭州虎跑寺的绿壁以及西湖、秦准河的绿波,又岂能领悟出梅雨潭的“女儿绿”来?可以这样说,任何文学作品的比较(或称对比)方法的运用,都是以对生活的“比较观察”作基础的。
分类比较的观察方法,可以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,抓住它们的差别;或将不同类的事物甚至相反的事物作对比,突显其鲜明的特性;或把某一事物放在不同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作比较,以捕捉其特征的变化。
北方的秋和江南的秋,是同类事物的比较;浓淡的差别即是它们各自的特征。
“朱门酒肉臭”与“路有冻死骨”,是两种对立事物的比较,穷与富是它们的各自特征;雨果笔下的亚西摩多和菲力斯(《巴黎圣母院》)是两种相反人物性格的对照,貌丑却心地善美、貌美却灵魂丑恶,是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。
“水光潋艳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”(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),写的是西湖在睛雨两种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美景;鲁迅笔下的祥林嫂,从初进鲁家——二进鲁家——沦为乞丐,脸色有显著变化,通过前后对照,展示劳动妇女在封建礼教摧残下的心灵变化的特征。
以上这些不同的分类比较法,用于观察,可以有效地抓住事物的特征,用于作品,则可使艺术形象显得更鲜明。固然,在观察事物时,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变化,往往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(除了瞬息变化的景象),因此,需要我们在观察某事物时,调动原来的生活积累,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比较;或者在不同的时间、地点、场合,多留神观察同类事物,从中找出异同来。正如鲁迅所说,“多留心看看名种各样的事情”,获得各种各样的素材,为分类比较提供更多的条件。
分类比较,是观察、抓特征的最基本方法。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,之所以不让莫泊桑急于写作,而叫他到马车站去观察五十匹马,然后再叫他回来用一句话说出其中一匹马同其他马匹的区别,其目的就是锻炼莫泊桑在比较中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。初学写作者,也不妨试一试。
未完待续……
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。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,关注本号,一起来读书养性、终身学习!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