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来聊聊关于不知有汉不知魏晋,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的文章,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不知有汉不知魏晋,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,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。
1、竟然不知道有汉朝,更不用说魏国和晋朝了。
2、原文: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
(相关资料图)
3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
4、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
5、停数日,辞去。
6、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7、”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
8、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
9、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
10、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
11、未果,寻病终,后遂无问津者。
12、白话译文: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,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。
13、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,听完以后,他们都感叹惋惜。
14、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,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。
15、渔人停留了几天,向村里人告辞离开。
16、村里的人对他说:“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。
17、”渔人出来以后,找到了他的船,就顺着旧路回去,处处都做了标记。
18、到了郡城,到太守那里去说,报告了这番经历。
19、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,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,终于迷失了方向,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。
20、南阳人刘子骥,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,听到这件事后,高兴地计划前往。
21、但没有实现,不久因病去世了。
22、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。
23、此文出自魏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扩展资料写作背景:《桃花源记》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,是《桃花源诗》的序言,选自《陶渊明集》。
24、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,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,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、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,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。
25、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“大济苍生”之志,可是,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,东晋王朝极端腐败,对外一味投降,安于江左一隅之地。
26、统治集团生活荒淫,内部互相倾轧,军阀连年混战,赋税徭役繁重,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。
27、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,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。
28、同时,东晋王朝承袭旧制,实行门阀制度,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,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。
29、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,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,当然就“壮志难酬”了。
30、加之他性格耿直,清明廉正,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,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,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。
31、义熙元年(405年),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,与统治者最后决裂,长期归隐田园,躬耕僻野。
32、作者简介:陶渊明(365—427),晋宋时期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
33、一名潜,字元亮,私谥靖节。
34、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西南)人。
35、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。
36、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,祖父作过太守,父亲早死,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。
37、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。
38、第一时期,28岁以前,由于父亲早死,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。
39、第二时期,学仕时期,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(393年)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(405年)41岁。
相信通过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这篇文章能帮到你,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,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。
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