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墓时遇到这样一场音乐会(主题)
工人日报—中工网记者 蒋菡
(相关资料图)
阅读提示
清明节前夕,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,北京各大陵园积极倡导社会大众以音乐追思、网上纪念、鲜花祭祀等方式祭奠,节地生态安葬、绿色文明祭祀的观念,正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,成为殡葬新风尚。
北京市2023年度自然葬安葬仪式也同步启动,以骨灰撒海、骨灰自然葬为代表的节地生态葬正在成为北京市骨灰安葬的主流。
图为万佛华侨陵园的清明追思音乐会现场。工人日报—中工网记者 蒋菡 摄
4月1日上午,北京万佛华侨陵园的广场上,悠扬的乐声响起,是电影《千与千寻》的主题曲——《永远同在》。倾听着乐队的现场演奏,周伟萍的眼眶红了。
“没想到扫墓时遇到这样一场音乐会,挺好的。” 她轻轻擦了擦眼角,对《工人日报》记者说,“来之前心情很难过,在音乐的流淌声中得到安慰,想起亲人的音容笑貌,好像与她进行了跨时空交流。”
清明节前夕,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,北京各大陵园积极倡导社会大众以音乐追思、网上纪念、鲜花祭祀等方式祭奠,节地生态安葬、绿色文明祭祀的观念,正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,成为殡葬新风尚。
“音乐是最好的慰藉”
50多岁的周伟萍是一名高中老师,平时就喜欢音乐,当天来给两个月前刚离世的婆婆扫墓,遇到了陵园首次举办的“生命如歌——万佛园2023清明追思音乐会”。
北京万佛华侨陵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在清明祭扫期间提供音乐抚慰服务,是想通过追思音乐会这种文明的祭祀方式,用舒缓心灵的音乐告慰逝者、抚慰生者。
音乐抚慰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干预手段,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,在上世纪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。目前,音乐抚慰已经在很多国家盛行,医学界通过临床实验认定,音乐对放松身心、缓解悲伤、振作精神等,都很有效果。目前音乐抚慰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临床治疗和心理干预上,引导人们走出悲悯情绪,重拾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。
现场演奏的曲目经过了精心挑选,有《送别》、《天空之城》主题曲《伴随着你》,《天堂电影院》插曲《爱的主题》等。“选的曲子都特别契合,哀而不伤,我对这种服务挺感激的。”周伟萍说,“很多时候,音乐是最好的慰藉。”
60多岁的钟女士也很喜欢这个音乐会。“我最敬爱的启蒙老师和在工厂工作时的师傅都葬在这里,听音乐时浮想联翩,恩师们对我谆谆教导的场景历历在目,他们对我的鼓励、对我人生的影响都让我心存感激,在这样的氛围中缅怀他们,有一种幸福美好的感觉。”
现场乐队负责人告诉记者,这是他们首次在陵园中演奏,非常有意义。“音乐是一种媒介,通过音乐可以让扫墓者在这个时段里与故人形成某种连接。”她说,“生命很短,但音符很长,我们可以用音乐传递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,愿逝者精神长存。”
“悲伤”并非清明节唯一的基调,正如追思音乐会现场一样,有人感受到“哀而不伤”,有人体会到“幸福美好”。
据万佛华侨陵园负责人介绍,今年只是尝试和探索,后续将加大新祭扫方式的研究推广,争取在生态文明祭扫上做出更多有益的实践,惠及民生,服务大众。
通过“数字科技”诉说爱和思念
一盏盏写着逝者名字的祈福灯从大屏上冉冉升起,一段段动人的家风故事、家训文字在大屏上徐徐展现……3月31日上午,太子峪陵园举办了一场以“铭记生命·数说家风”为主题的清明集体共祭活动。本次活动首次采用“数字科技殡葬”理念,将现代科技与清明祭祀的文化传统相融合,用“绿色、生态、人文、科技”的方式纪念亲人,传承家风,诉说爱和思念。
共祭活动现场,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大屏实时展示虚实共祭场景,引导现场祭扫群众以“心灯寄情、静默祈福、文书复礼”的数字化祭祀方式与线上的家属共同缅怀逝者。人们拿起手机扫一扫二维码,将想表达的情感通过声音、文字、图片的形式与家人实时共享。
一位参加活动的市民表示:“活动非常新颖,也很有意义,既弘扬中华民族注重孝道、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,还能引导人们选择文明生态的方式祭奠亲人。”
据该陵园负责人介绍,此次清明共祭活动展示的数字墓位,是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去年刚引进的新型节地生态安葬产品,又称“数字科技殡葬”。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数字科技殡葬试点单位,太子峪陵园是全市首批5家数字科技殡葬试点墓园之一。
所谓“数字科技殡葬”是指利用计算机、通讯、网络、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,融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,集数字立体安葬、数字科技礼仪、数字科技祭扫为一体的新型安葬与纪念方式。
相关专家表示,数字科技殡葬使殡葬行业的生态从“自然生态”向“文化生态”转型,倡导“轻葬重祭”的殡葬新习俗,推动行业向着“解读生命意义,传承生命文化”的方向转型升级,既实现传承优秀家风文化的时代使命,又缓解了土地资源压力。
礼赞生命回归自然
4月4日,细雨飘飘中,以“生命归海、大道自然,清明春念、追远怀思”为主题的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在长青园生命纪念园隆重举行。
在低回的乐曲声中,工作人员恭诵祭文,褒扬节地生态安葬,礼赞生命回归自然。随后,大家来到生态葬纪念碑南侧。湖畔轻风拂柳,芳草茵茵,生机盎然,伴随着轻柔的乐声,家属代表一一上台,在互动采访中回忆亲人往昔点滴,表达浓浓思念。
活动现场还安排了花瓣送福、丝带传情、寄语怀思等环节,引导家属和群众通过多种低碳、生态、绿色、文明的方式祭奠亲人。
北京市2023年度自然葬安葬仪式也同步启动,32位逝者在礼兵和亲人的护送下,长眠于长青园的青青绿色之中。据了解,以骨灰撒海、骨灰自然葬为代表的节地生态葬,正在成为北京市骨灰安葬的主流。
此前,4月2日,“情融渤海,爱寄沧溟”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启航活动在天津渤海湾隆重举行。伴随着低沉的汽笛鸣响,载有34份逝者骨灰的“国宾9号”撒海专用船驶离国际邮轮母港码头,缓缓驶向蔚蓝大海。家属代表登上甲板,将逝者骨灰伴随朵朵花瓣播撒入海。
无论回归土地,还是回归大海,都是回归自然。在孕育万物的泥土里,在奔腾不息的海水中,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新生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