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作者徐行 编辑袁畅公募基金的股权变更又要添上生动的一例。3月30日,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披露了上海银行转让上银基金20%股权的项目。根据相关公告,此次挂牌的上银基金20%股权,转让“底价”为3.388亿元。且对受让方的要求并不严苛,预计将成为不少机构进军公募基金行业的“窗口机会”。但同时,由于不涉及控股权转移、且上银基金自身受托资产更偏向固收等原因,业内也不认为这批股权会引起过于热烈的竞价,尤其是和往昔龙头机构的股权变动场面相比。回看公募基金成立以来的25年,从2000年开始至今,每年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股权转让,且往往在随后激起巨大的涟漪。某种程度上,股权的转让、实控人的变更,是整个公募基金业快速成长、壮大的历程中,最有戏剧性的戏码之一。上银基股权“平价”挂牌这次挂牌的上银基金股权,整体来说并不昂贵。这甚至是过去几年中,少有的“平价”挂牌的股权。根据3月30日,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信息,此次挂牌的上银基金20%股权,来自控股股东上海银行。此次转让的价格为3.388亿元,信息披露日期为3月30日至4月26日。以此推算,上银基金的估值为16.94亿元。按照相关挂牌规则,如果在上述期间,有多家机构摘牌,则将进入竞价阶段。否则的话,则由唯一摘牌机构获得股权。但上述转让需征询原股东意见。拍卖者须符合一定“资质”根据公募基金的相关管理法规要求,基金公司的股东需要符合一定的资质要求。此次股权转让也制定了受让者的“资质要求”(下图)。总体看,这样的要求在历次基金股权拍卖或出让里不算严苛。此次挂牌不涉及控股权变化
公开信息还显示,此次挂牌转让后,上银基金的控股权不会发生变化。目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上海银行,持有上银基金90%的股权。该股东在出让20%公司股权后,仍然是上银基金的控股权超过三分之二的控股股东。除了上海银行外,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也持有上银基金10%的股权。近年,该集团曾两度挂牌所持有的上银基金股权,但相关项目后被中止/终结。总体估值不高上银基金此次挂牌的20%股权,评估价为3.388亿,折算全公司的估值为16.94亿元,应该说是相当“良心”。数据显示,2021年上银基金净利润约1.827亿元,2022年末受托规模超过1300亿元。仅从财务投资角度看,这笔投资的溢价并不高。简单用评估价值与2021年净利润计算,估值倍数约为9.3倍。这和往昔基金公司股权,动辄几十倍市盈率,数百亿的估值报价相比,确实还算比较“良心”。基金公司股权升值迅猛纵观中国内地基金业,自1998年首批基金公司诞生起,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就一直是“香饽饽”。各路机构逐“香”而来、寻隙而入,忙的不亦乐乎。而一些基金公司的旧有股东,或因政策要求、或因持续经营压力、或因其他各种原因而脱手股权。事后看,都被视为不太明智。这其中,早期成立的基金公司股权尤其升值迅速:1998年成立的华夏基金,部分股权去年被迈凯希资本收购,当时估值超过400亿元。富国基金的股权,去年在两家山东国资机构之间“倒手”,估值亦超过220亿元。博时基金的股权,更是早在2007年就拍卖出130亿以上的估值。这些老十家基金公司,早年的原始出资都不大(多数在1亿元以内),原始股东的投资升值率达上百倍~数百倍。比同期的一线城市房产价格升幅还要大。本世纪初已有先例虽然目前业内的公募基金公司最早也只是在1998年成立,但在两年后的2000年,基金公司股权已经开始发生变化。天眼查统计的工商数据显示,2000年12月,广西信托投资公司将持有的南方基金20%股权转让给了陕西省国际信托。这是业界较早的一次股权转让。当时信托机构正处于又一次清理整顿之后的大发展中,在此后几年,信托公司如“过江之鲫”般参与基金公司创立,又进进退退,构成了早期基金公司股权变更的重要力量。以当时的龙头基金公司南方基金为例,从2000年到2004年,仅工商登记的股东信息就变更过4次。其中既有早期的信托公司股东退出,也有控股股东南方证券经营不善清理股权,而接盘者有如今的控股股东华泰证券,参股股东兴业证券,以及华西证券的先入后出。期间还掺杂着诸多惊心动魄的股权争夺故事,几不足为外人道也。行业“巅峰”2007公募基金的第一轮股权变动高潮,随着2006年牛市的启动戛然而止。而随着牛市启动,基金公司的股权价也一路飙涨,当年4元多一股都卖不出去的基金公司股权,在那轮牛市后期迅速飙涨了十到二十倍。那轮基金公司股权争夺的高峰在2007年,当时金信信托持有的48%的博时基金股权被摆上拍卖台。这是几年内都未见的龙头基金公司的控股权拍卖,一时间吸引了大量机构介入。在2007年12月26日的北京金融街洲际酒店,博时48%的股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争夺后,最终以63.2亿的“天价”成交,博时基金整个公司的估值超过130亿元,平均每股132元,这个高峰也成为A股市场6000点牛市的一个花絮。一边火焰一边海水2007年的巅峰之战后,公募基金业的股权变更进入了两极分化状态。一方面,中小公司的股权变更变的低调、冷清,甚至屡屡出现挂牌后撤牌的情况。另一方面,业内龙头机构的公司股权,日益被重视,尤其是外资和地方国资的大力介入,使得这些公司的股权变的越来越稀缺,越来越受关注。以业内龙头机构华夏基金为例,自2007年开始,大规模的股权变动有过三次。第一波是,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所有老股东股权,成为全资股东。第二波是,中信证券出让51%的华夏基金股权给5家内外资机构,华夏基金重新回到多元股东架构。第三波是,中信再次增资华夏基金股权,其他小股东之间股权反复多次转让。在这个过程中,随着华夏基金受托规模增大,业务向好,该公司的股权也一路飘红。至2022年末~2023年初,迈凯希金融公司受让股权时,这笔股权的估值已经上涨到400亿上下。多元诉求时代近两年来,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权再次进入“活跃期”。仅2022年年初以来,至少有10来家基金公司公告了变更股东、变更实际控制人的批复信息。而且,这一轮股权变更的动机明显更加多元。比如,控股股东为取得绝对控股权而增持:典型是摩根资产收购上投摩根股权、国泰君安收购华安基金股权;也有,公司在股权转让中完成团队股权激励,典型是中庚基金投研团队和骨干员工2022年受让公司股权(下图)。也有公司在股权转让中完成外资股东的“换血”。比如,今年2月,监管披露了一份反馈显示,”华平投资”及其子公司将入股中欧基金。而随着股东的多元化,公募基金不仅价值走上康庄大道,其的治理结构也有望再走上新的台阶。这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。出行福利,快来领取滴滴福利券包标签: